您可以输入30
您所在的位置:
债市小牛重燃委外热情 银行达共识 “只买利率债”
 

  近期多款公募新发债券基金连续刷新募集纪录,发行规模从几十亿到数百亿,一时间风头无二。被银行视为“几乎零风险”的利率债产品,成为年内银行委外资金的新宠。原本大幅收紧的银行委外,在今年来的这波结构式债券小牛市中,重新蠢蠢欲动。

  近日,多位受访公募固收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今年下半年以来,银行特别是大行的委外需求有所回暖,而且银行间在资产端基本形成共识:只买利率债,不买信用债。

  出于上述原因,近期多款公募新发债券基金连续刷新募集纪录,发行规模从数十亿到数百亿,一时间风头无二。被银行视为“几乎零风险”的利率债产品,成为年内银行委外资金的新宠。

  此外,年内另一大热门产品类型权益ETF产品也吸引了机构资金的关注。

  数据显示,目前非货币ETF规模已突破3000亿元关口,个别公司权益ETF规模突破千亿,这背后同样是机构资金力量在助推。

  尽管在资管新规实施之下,委外狂飙突进的大时代已然落幕,但公募基金的投研能力和净值化产品长期实践经验,使得银行委外资金与公募的合作不断丰富和深化。

  委外需求回暖

  经济下行与市场流动性充裕的双重刺激之下,今年债券市场掀起了一波结构性牛市行情。由此,静默许久的委外资金再度重燃热情。

  近期利率债产品发行市场火爆,正是委外资金强烈的配置需求所致。10月19日,银华中短期金融债成立,募集规模为68.51亿元;11月8日,南方1-3年国开债成立,募集规模45.7亿元;11月14日,广发1-3年国开债成立,募集规模更是高达213.7亿元,引爆了整个基金发行市场。

  “银行资金的偏好基本高度趋同,就是只买利率债,不碰信用债。”11月28日,华南一位公募固收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以往债券市场的上涨都是普涨,今年形势完全不一样,利率债下行了120个BP左右,而很多信用债收益率都在往上走,这是中国债券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以后这种分化会继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银行资金存在配置利率债的需求,因此基金公司下半年尤其是最近两个月适时推出了很多相关的产品。”他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上述人士表示,银行之所以普遍拒绝信用债,是由于对信用风险的警惕。根据资金来源性质不同,银行委外资金的形式包括银行理财资金委外和银行自营资金委外,近期申购中短期利率债产品的银行资金以自营资金居多,这类资金对信用风险几乎完全“零容忍”。

  11月28日,沪上一位公募固收基金经理也提出了相似观点,“近期所谓银行委外需求的重新旺盛,其实不是狭义意义上的银行理财资金委外,而是银行自营资金向外配置。”

  上述人士谈道,“目前,大部分银行自营的钱主要还是银行自己打理,毕竟这个钱的盈利是计入银行表内的资产收益的,也是他们重点考核标准。但银行也会拿部分自营的钱去买一些公募基金或者公募专户产品,因为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配置手段。比如银行自己配置债券时,一般投的是单票,而基金公司的债券指数化产品,可以涵盖市场上某类债券的一揽子票券,投资标的分散化,交易成本更低。如果银行看好这类债券时,也会愿意直接配置基金来降低交易成本。”

  收紧趋势延续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近期这波委外回暖潮中,中小银行均有参与。

  有公募人士向记者透露,其公司近期发行的一只债券指数基金就获得了多家大型银行及中小银行自有资金的申购。

  有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认为,相对来说,小银行理论上可能会更青睐债券指数化产品。因为小银行盘子小,如果自己去市场买单券往往不够分散。而大银行盘子大,他们自己配的话,分散效果、交易成本也可以和指数产品的效果相当。此外,一些很小的城商行投资交易能力不足,也比较乐于直接把钱交给基金公司管理。

  此外,鉴于银行资金的配置需求,不少公募基金公司尤其是大型公司近期都在加紧推出更多相关的产品,以乘上这波委外回暖的小高峰。

  监管收紧的大背景之下,委外难复往日荣光。11月28日,深圳一位公募债券交易人士向记者直言,虽然本轮债券牛市推动了银行委外需求部分回暖,但带来的规模增量几乎微乎其微,和上一回是没法比。

  上述人士表示,“我们感觉今年委外回暖的氛围并不强烈,实际上也没有什么新增委外资金量,只能说在结构性债券牛市的环境下稍微有一点点回暖,委外已经不再是热点了。”

  对于前述提及广发1-3年国开债单日募集逾200亿的盛况,上述深圳债券交易人士认为只是个别案例。其指出,“这只产品有国开行站台,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优势,因此可以吸引如此多资金,但整体来说委外肯定是会继续收紧的。”

  根据中信债券明明此前测算,截至2018年6月末,43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非表外理财委外总规模降至10.67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重降至6.16%。2018年6月的43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非表外理财委外总规模的环比增速达到-14.74%,为样本期内最低,反映出2018年以来去通道、去杠杆、严监管政策的持续加码对委外业务的确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

  不过,委外流入公募资金从以前的以通道为主逐渐转变为而今的以主动管理为主,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是一个好的迹象。今年包括中短债基金、场内ETF基金、战略配售基金等热门产品背后的机构资金身影,也表明机构资金对基金产品投资热情仍然高涨。

  11月28日,北京一位公募固收总监指出,“公募银行委外规模虽然有明显缩水,但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的业务拓展还有很大空间。如果我们区分基金公司去看,会发现今年有的公司委外规模其实不降反升,说明在行业重新洗牌之下基金公司仍会有做大委外业务的机会。尤其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当下,我们认为基金公司作为长期净值化管理的实践者,必然会有机会。”

  注:本信息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摘自和讯网 2018-11-29)
【关闭窗口】